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角色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
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学思想对其朋友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与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欢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细解答》《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学家与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朋友家族,绵延到现在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壹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 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 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学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 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征,曾国藩非常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他认为“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老婆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 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学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 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 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啥子 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学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 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 字生出之弊。”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 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他标准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他标准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容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 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非常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 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取成效。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标准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天不可缺一。”
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学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在对子弟的为人教学中,他多次强调主敬 恕。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学 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向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三、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式
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式,综合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学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他将祖父星冈公治家之方提炼为“八个字”:“考、宝、 早、扫、书、蔬、鱼、猪”,又将其不喜爱的东西一览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指补药、保健药之类)、不信僧巫”,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 体会归纳为“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容钱为 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国藩向曾氏我们庭制定的家训。他认为“无论治世、乱世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和余之八本,总不 失为上等人家。”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他把家训、家风和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 ——生气与敛气。“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学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纪泽、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 ”,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典范“猛火煮漫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和字宜留心摹仿”。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 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标准“力行迟重”,即“走路宜 重,说话宜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 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容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 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这时全家人都已围拢来,曾纪泽十根手指头把遗嘱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年徒伤,不胜悚惶惭 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朋友。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 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离家如见 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伶俐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 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和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 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开始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 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和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 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 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情商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 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朋友记之 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卖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大家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壹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 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所有从事教学、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饮誉五洲四海,为人 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日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向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 “共办纺车七架,每天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和曾家家风之淳厚。从生活学习中教学 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学子女,这样的教学最生动、最深刻,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
6、师教。
曾国藩自己尊师敬贤,对子女重视“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的家庭教学理念,是我国教学思想的瑰宝;对大家今日的现代教学,仍有着强大的指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