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作品为作者授权原创首发
特别提示: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可能再发表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新闻、微信公众号’四大媒体平台!
老宅子忆旧
丁承楷
我这里所说的老宅子,是指的丁家在青岛莱芜一路19号尚未拆迁以前的老房子、院落及其周边环境。这座老房子在1988年秋天被拆除,院落及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回忆的,主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老宅子及附近的一些情况。
首先说说老房子院外的莱芜一路。
丁家宅院西边,也就是街门所面临的莱芜一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是一条沙土路。路的两边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许多别墅式的庭院小楼,在各个庭院里都种满了花草树木,因而整条街市绿化是相当好的,可以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来形容。当时街面上机动车很少,人们外出大都步行或骑自行车,所以马路上的尘土不多,空气比较清新宜人。
每天早上天刚麻麻亮,这条街道就开始苏醒了:首先是一些小商贩,如卖油条的,卖糯米粽子的,卖豆腐脑的,卖香油辣菜的等等,他们像走马灯似的从这里穿行。这些人大都挎着篮子,嘴里发出各种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兜售着他们各自的物品,给这里增添了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大约过了一小时左右,上班的人们和上中小学的学生们陆续从家里出来了,街面上逐渐热闹起来:学生们大都步行,上班族大都骑自行车,还有些上班的乘坐着单位的公车(如中纺公司即后来的国棉工厂的职工们乘坐单位的大轿车),于是大街上形成几条浩浩荡荡的人流。但上午八点钟一过,街上行人瞬时稀少很多,偶尔有几个人从这里踽踽而过,显得街面上十分寂寥和空旷。
然而在这条街上,有几个人物的出现是极有规律的:每天上午九点多钟,总有一个懒洋洋的跛腿鞋匠路过这儿,他肩上背着一只脏污的木箱和一大捆厚薄不同、长短不齐的皮子(有橡胶皮、牛皮、猪皮等等),衣着邋遢,一瘸一拐地蹒跚而行。“扎固皮鞋来……,谁家扎固鞋呀……。”那低沉沙哑的喊声在凝滞的空气中颤抖着, 飘散出去很远。他一摇一晃地走到18 号住宅墙外的那个固定的旮旯(这里有棵大槐树可以遮荫),随后拿出马扎坐下,铺开摊子开始忙活他自己的营生。……过不一会儿,从路北头缓缓踱过来一个算命的瞎子,他头上扣着一顶几乎看不出是什麽颜色来的旧礼帽,背微驼,身着黑色长袍,外面套一件灰褐色的破旧的马褂,瘦削泛黄的脸上架着一副昏暗无光的墨镜。他一只手拿着一根细竹竿,在地上戳戳点点的探路,另一只手用三个指头拎着一面小铜锣。拿竹竿的手还空出两个指头捏着一根油腻腻的木棒,缓缓地,但是有节奏地敲着那面小锣,“当……,当……”这声音在街面上久久地回荡,使人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又有股说不出的惆怅和寂寞感。上午九点钟以后,在日本大院(即后来的港务局宿舍大院)东面的马路边,开小铺的杨老头卸下他那间小木屋的门板,摆出几个镶玻璃的木头盒子,盒子里盛着香烟、糖果和各种小食品。又拖出几个盛水果的箩筐,并用鸡毛掸子掸净这些器物,随后就坐在柜台后面,开始了一天的营业。烤地瓜的窦先生则搬出了他的用破水缸做的烤地瓜炉子,生起炭火来,并在炉膛里的铁钩子上挂上生地瓜。……
以上可以说是莱芜一路的一段市井生态图。下面再说一说丁家住宅的情况。
丁家的楼房和院落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中部,临街门口的两扇欧式大铁门当时已经有些陈旧和残破,泛着青白色的老油漆剥落了许多,某些地方显出斑斑锈色,但还能依稀看出铁门往昔的辉煌:厚重高大,铁门上方的边缘呈斜着的S形,镶着弯弯曲曲的铁艺装饰物;铁门最下面装着滑轮;门口的地上嵌着铁制的滑道。开门或关门时滑轮在铁滑道上发出隆隆的响声。大门里面靠近门把手的地方安装着信箱,供邮递员投递之用。两个石砌的门垛大约各有三米高,上部横着一个漆成墨绿色的敦实的木制藤萝架,一棵粗大的藤萝树生长在大门里的左边,它那壮硕的枝蔓覆盖在藤萝架上。枝蔓纵横交错,密生着豆科植物那特有的羽状复叶。每到暮春,在槐花谢了之后,藤萝架上则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一尺多长的深紫色藤萝花,使整个大门口形成一个紫花和绿叶密密编织成的穹窿。
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条青砖铺砌的甬道。甬道宽约三米,长约五米,十分平整。甬道右侧是汽车房。再往里,是第一组花岗岩的台阶,拾级而上十几蹬之后,是第二条甬道,这条甬道和第一条甬道等长。两侧栽着一些树(记得南侧是花椒树;北侧是无花果树),然后是第二组花岗岩台阶。上去两组台阶通过一个绿色的木栅小门后就来到正院。
丁家的小楼坐落在庭院略偏南的位置上。这是一座朴素坚实的仿德式建筑,红瓦黄墙,楼体结构紧凑,布局庄重严谨。小楼的正房共两层,楼顶有两间开有老虎窗的阁楼。大块的长方形花岗岩石块分三层砌成地基,所有的窗台也都使用花岗岩条石筑砌,显得楼体稳固凝重,气势轩昂。二楼的西南面有一个晒台,晒台下是进入小楼的玄关,玄关的地面是青绿色拚花水磨石的。玄关通楼门,两扇楼门都镶嵌着椭圆形桔黄色镂花玻璃。玄关的外面也有五六级花岗岩台阶(这些台阶雕琢得十分精细),台阶旁是大块的花岗岩护栏,台阶下安放着擦脚的长方形铁栅。小楼共有三个楼门,除前面的正门外,另外两个楼门,一个通厨房,另一个通一楼东北角的大餐厅。
小楼的房间不多:一楼共有三间卧室(卧室一般在12~16平米之间),一间8平米的厨房,一个16平米的餐厅,一个4平米的小洗手间,一个十几平米的中厅。二楼有四间卧室,一个中厅,一个大洗手间。大洗手间约8平方米,里面除了抽水马桶、洗手盆之外,还安了一个大浴盆和一套烧热水用的锅炉以及淋浴器具。除洗手间和厨房是青色水磨石地面之外,各个房间都是铺的窄条加拿大松木地板,地板漆成红色。房间的门窗以及包框也都用厚重的加拿大松木制作,漆成白色。门窗的把手和锁都是黄铜的。小楼的各个房间都开有两个门,使所有的房间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以和其它房间串用。
这个小楼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楼梯特别宽大,尤其是二楼通阁楼的楼梯,与一楼通二楼的楼梯一样,都是宽1.5米,楼梯的拐角处都有宽大的平台,使小楼显得十分宽敞大气。
小楼的东边贴院墙盖有一溜平房,平房共有十间,每间约有十平方米。这十间平房分成两组,一组(五间)位于东南侧,靠小楼较近,是给厨师和清洁工用的;另一组(也是五间)位于东北侧,靠小楼较远,是给花匠们用的。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南侧的五间已经有些破败,只能用做贮藏室,堆放一些旧木料以及煤炭等杂物;东北侧的五间经过整修后作为出租之用。东南侧的平房其中有一间没有窗户,只在门上部有四块较小的玻璃可以透光,据说著名诗人臧克家当年在山东大学上学时曾在这里居住,并在里面完成了一本诗集,取名叫《无窗室诗集》。诗人当时生活的窘迫可见一斑。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前院有黄杨一棵,白丁香一棵,桃树一棵,双樱一棵,紫丁香一棵,洋槐一棵,香椿一棵。前后院之间的空档处,紧贴着西边的镂空花墙边,栽有海棠树六棵,冬青树两棵,塔松两棵,蔷薇六墩(蔷薇一直延伸到后院的北墙),迎春三墩;后院有桑树一棵,香椿树一棵,黄杨一棵,无花果树一棵,白丁香树一棵,紫丁香树一棵。在小楼的北墙角还栽着一溜儿耐阴花卉,有马莲草五墩,白玉簪一墩,紫绣球三墩,红蝎子草(开红花的景天)四墩。在前院的小楼西侧拐角处修有一个长方形大花坛,花坛上栽着两墩芍药,一墩荷包牡丹,十几棵百合,以及一些薄荷、鸡冠花、凤仙花等草本花。春节过后,从初春开始,一直到盛夏,院里的各种花儿次第开放,真是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特别是仲春季节,丁香,海棠,双樱都开了,白的雪白,红的艳红,小院里一片花的海洋,充溢着一股股花香。各种昆虫,如蜜蜂、蝴蝶,蜻蜓等来回穿梭飞舞,使整个小院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后院由于较大,隙地较多,家人开辟出了两块。中间原有十几垅韭菜,家人又在贴着韭菜地的西边种了紫粘玉米;东面种了二十几棵地番瓜。在北墙角一带还种了葫芦,用木条搭起了葫芦架。韭菜由于是多年生植物,十几垅韭菜随割随长,几乎永远割不尽、吃不完。盛夏,韭菜开花了,雪白的一片韭菜花儿,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各种蝴蝶,嗡嗡营营,煞是热闹。玉米长得很快,到了夏天,那一片绿色的带状叶子挤在一起,被风吹动,刷刷地响着;地番瓜静静的将蔓儿匍匐在地上,孕育着它那饱满的果实;葫芦则爬满了支架,伸展着肥大的枝叶,拳头大的小葫芦在枝叶中若隐若现。秋后是收获的季节,番瓜、葫芦都长得沉甸甸的,又大又饱满,让孩子们抱不起来。玉米棒子从秸杆上鼓鼓地斜出,展开它那毛茸茸的苞叶,垂下褐色的须子,绽露出紫色晶莹的粒儿。摘下棒子,去掉苞叶和须子,放在锅里用水一煮,玉米粒绽开,冒出浅紫色的粘液,把水都染得紫乎乎的。捞出一个放凉了,用嘴一咬,鲜美的汁液顺着嘴角流;番瓜瓤儿黄黄的,软软的,像浸着蜜,蒸来吃又香又甜;摘下的大葫芦从中锯开,掏了瓤子晾干了当瓢使。紫褐色的玉米须儿则被我们这些孩童搜集起来,用线串在一起戴在嘴上当唱戏的胡子。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大大小小五六个孩童(包括邻居家的几个玩伴),带着玉米胡须扮成黄天霸、关公等戏剧人物,在院子里一边拿着玉米秸当宝剑刀枪,嬉笑打闹,一边大喊大叫的情景。当时那些热闹的场面,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如在眼前。
秋天的夜晚,月色如水,庭院里蟋蟀鸣唱,流萤飞舞,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打着手电筒出来逮蟋蟀,雄蟋蟀们到了夜晚会从巢穴里爬出来嚯嚯地叫着,声音清脆,此时很容易逮住它们。逮住的蟋蟀放在随身带着的一个个长形的小纸包里。小纸包是用旧本子纸叠的,先把小纸包吹一口气,让其鼓成圆筒形,然后把蟋蟀小心翼翼的放进纸筒里,再把纸筒的口封好。带回的蟋蟀养在瓷罐里,瓷罐底部放上黄土捣平,在罐里放上点生大米,或辣椒等食物,蟋蟀就能长久的活下去,等以后有了闲暇,小伙伴们就要聚在一起斗蟋蟀了。……
老宅子的繁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后期,先是老宅外面龙吟池的卫生状况越来越差,人们填掉了龙吟池;后来大跃进开始了,人们再无暇顾及庭院里的植物,整个院落便逐渐荒废下来。大铁门则被摘掉去炼了钢铁。到了三年困难时期,院内还有几棵大树尚存,草本植物基本上都毁坏了。到了文革期间,连大树也长得越来越差,如丁香树,两棵已死了一棵半(有一棵树的半边还能长叶开花);桃树、双樱、海棠大都半死不活的样子,有的只还有寥寥几根枝条在长叶,且长满了虫子;蔷薇已经全部死亡。而后院的各种杂草却疯长起来,有的长到一人多高,也无人清除。后来,有人在院里盖了一些违章建筑,使庭园显得更加杂乱无章且拥挤起来。小楼由于长期缺乏维修,外墙皮剥落不少,许多门窗的玻璃也破损了,屋檐的护板有的则已朽坏、掉落。这种状态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直到一九八八年房屋拆迁,人们把这座老房子和周围的几座楼房拆除,并拔掉和挪移了所有的树木花草,在这些地皮上盖起了四座六~八层的大楼。
(丁承楷 写于2006年)
?点击此处随读:本平台主编作品
点击此处查看:近期热门作品收录
作品打赏说明:投稿稿费取决于是否有读者打赏,凡投稿作品发布十天左右请投稿的作者发来邮件923887813@qq.com或添加编辑微信咨询是否有稿费,邮件注明‘稿费查询、作者名字、发表的平台名称、作品标题、发表日期’即可,核实有打赏稿费后会通知作者结算稿费,同时将打赏名单截图发给作者以示透明。注:一个月内未主动申请查询稿费的作者视为弃领稿费,视为赞助平台建设(在此感谢!),稿费问题可直接加编辑微信li923887813 咨询。详情点击:打赏稿费说明
征稿启事
《中国诗歌文学精品》长期征稿
征稿:欢迎朗诵作品投稿
《作家美文》小作家学生专栏征稿
投稿作者请进(公告)
注:此文为作者投稿作品,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主编处理,微信:li923887813
投稿作品奖励规则:(1)投稿作品有30位读者留言或者阅读量400以上的,将再发表于搜狐新闻(或者今日头条)。阅读量800以上,将再发表于今日头条、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百度新闻,一点资讯,含微信平台一共6大媒体平台推广您的作品。多个不同类别的平台发表作品会让作品在网上可以容易搜到,慢慢积累知名度。(2)作品有二十五位读者留言或者阅读量八百以上还将获得‘作家美文·人气作者’称号,再次在平台发表时将注明该荣誉称号。
注:投稿作品需没有在其他任何微信平台发表过(平台也会核实),投稿邮箱:923887813@qq.com,主编微信:li923887813
书香课堂
精品荐读:
⊙谈谈写作(经验谈)
⊙两次失败的婚姻,我一无所有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
⊙中国古人智慧:保持低姿态
⊙千万不要低估会写文案的人!
⊙ 诗词起名民俗文化
⊙ 犹太人的88个成功思维
⊙如何结合文学为孩子起名?
⊙人人可学记忆法
⊙学这种书法,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