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诗人李绅的《悯农》全诗是什么?
优质回答:
诗人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告诉人们盘中不易,应珍惜粮食。由其在当下,粮食在餐桌上浪费严重。当前中国粮食是不够吃,在考虑象抓重点工程那样,在全社会抓粮食生产。社会主义现代化,离开了农业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将落。
其他网友观点
拆开理解是否会背离诗作本意?我从各方面逐一说起:
《悯农》的创作背景
南宋计有功所编《唐诗纪事》记载,李绅此二首《悯农》为其举进士之前所作,曾用于博取当时为御史的吕温赏识。(原文见下)
绅初以《古风》求知于吕温,温见齐煦,诵其《悯农诗》曰……略……又曰:“此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而李绅之父李晤早逝。即便其曾历任多地县令,但以《旧唐书》所记来看,六岁丧父,故而学问可能由母亲传授,和在惠山学习。而且《新唐书》还提到了其母姓卢,并可能逝于李绅中举之前。(原文见下)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绅形状眇小而精悍,能为歌诗。乡赋之年,讽诵多在人口。《新唐书》列传第一百零六: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苏州刺史韦夏卿数称之。葬母,有乌衔芝坠輤车。
从这两段话我有一个大胆的推测。
李绅之祖为李敬玄,前后三任妻子均出自山东士族,即李、崔、卢、郑、王其中的一支或多支。而李绅之母姓卢,或许也是士族出身,毕竟李绅之父曾任县令,有一定的联姻价值。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就能理解一个不知名的,父亲六岁就已经亡故的幼童,缘何得以能异地读书,能有一个躬授所学的母亲了。
但即便如此,其母卢氏也很可能只是庶出女或旁支,所以在李绅父亲亡故后难以得到娘家人的重视或扶持。(因为“眇小而精悍”我想到了渣滓洞和小萝卜头)。
同时期的其他创作
如张籍《野老歌》所述实则比李绅所言更为触目惊心,表达的盘剥非常细节化。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张籍是安徽和县人,而李绅是浙江湖州人。两地距离相近,两人生卒年也相近。因此李绅的“农夫犹饿死”与张籍的“呼儿登山收橡实”可以相互佐证,证实当时民间的盘剥是非常严重的。那么结合上述我的猜测,李绅之母卢氏为士族旁系女,这种身份有无可能被免除盘剥?李绅之父的家族或兄弟间有无可能扶持李绅母子?
我认为可能有,但正常的苛捐杂税可能被免除的很少。毕竟以此前猜测中其母的家族地位不会很高,而李绅只是个毫无政治价值的幼童。因此李绅这两首诗,相互之间有可能是照相呼应的,却也可以拆开理解。
结论
李绅的家境或可证明他曾于田间耕作,也接触过足够多的苛捐杂税。但是以第一首诗这句“农夫犹饿死”而言,有相当大的一个漏洞。
假设我之前的猜测是成立的,那将第一首诗比作李绅自己,不合适的地方是“农夫”,他的家世不可能让其自比农夫。而另一方面,如果他并非是听闻,而是亲眼见到的话,也不会用“犹”,而更可能是用“多”或“常”之类的字眼。所以他诗中所说的“农夫犹饿死”或者只是见到了农夫逃荒,亦或是将死而未死的惨象。
题外话
李绅食鸡舌这种事情,目前看不存在洗地的可能,但就现在可见的一些文章来看,以及李绅得进士后逐渐奢靡的饮食而言,他很可能是饿怕了,所以才极尽所能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也有可能因为身材、出身而有自卑心理,所以有睚眦之心。
举个例子,《云溪友记》曾言李绅呼族叔为孙,可是李绅的族人并不少,缘何只此一人为其羞辱?另一方面有同科之谊的崔巡官,只是家仆与旁人争执,便被流放,这何尝又不是小题大做?所以很难讲除了膨胀的心态外,李绅会有怎样的强烈报复心理。
《云溪友记》原文:
李相公紳督大梁日……略……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榮達之後,元將稱弟稱侄,皆不悅也;及為孫子,方似相容。又有崔巡官者,昔居鄭圃也,與丞相同年之舊,特還來謁。才到客舍,不意家仆與市人有競,詰其所以,仆人曰:“宣州館驛崔巡官。”下其仆,市人皆抵極法。令捕崔至,曰:“昔嚐識君,到此何不相見也?”崔生叩頭謝曰:“適憩旅舍,日已遲晚。相公尊重,非時不敢具陳卑禮。伏希哀憐,獲歸鄉裏。”遂縻留服罪,笞股二十,送過秣陵,貌若死灰,莫敢慟哭。時人相謂曰:“李公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邑客黎人,懼羅不測之禍,渡江過淮者眾矣。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丞相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比隨流。隨流者,不必報來。”自此一言,竟無逾境者也。
此段还提到了一个小细节,可以证实李绅亲力耕作和其心机之深,便是:“淘麦秀者下,糠秕随风流”,一句话便堵死了那些意图煽动造谣的人。哪个世家、文人愿做糠秕,被风言风语吹说几句便渡江过河?所以未可见残暴,却真见其心机。
其他网友观点
非常多的教材,也不就是断章取义嘛,那要看教师的水平了。编书的人……
其他网友观点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他网友观点
悯农使诗人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本是对自然界规律唱颂赞歌,而下二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真是看到了生产力对大自然的无奈呀。如果能提高产量,那农夫就幸福啦。
稼兴万事好
口里藏膏粮
人健智慧长
生命万年长。
其他网友观点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其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译文)在春天里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突出了封建社会劳苦农民辛勤劳做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仍然惨遭饿死的生存状态。
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译文)简单、生动、形象的诗句,描绘出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可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