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也不简单。
说简单,是制造13根铁链,其中4根是扶手,9根是桥身。
这些铁链每根就有1吨多,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
因泸定不产铁,铁链是在荥经县制造。
以清代的炼铁技术来说,制造这种铁链还是完全可以的。
关键是,如何保证铁链的质量。
如果铁链质量不佳,桥梁用用就坏了,后果不堪设想。
据说当时也学习朱元璋修南京城墙一样,搞了责任制。
南京城墙每块砖,都有制造人的名字,一旦砖出现质量问题,就根据名字去杀掉责任人或者他们的后代。
所以,这些城砖质量都极好,到今天仍然坚固。
这13根铁链也是如此,据说每个铁环都定位到人,如果出了问题就杀掉负责的铁匠。
所以,铁链制造极为精细,大部分铁环都经过反复的打造,质量没话说。
建造并不难,难得是如何架设到大渡河两岸。
大渡河水流湍急,涉水架设基本没有可能。
而铁链重达1.6吨,采用抛、扔等方式,也不可能。
最终,当地人想到好办法。
资料中这么写:
首先用一根足够粗的绳子连接两岸,然后再在绳子上穿上一个短竹筒,然后依次将铁锁依次送入竹筒内,然后河对岸拉动长绳,然后铁索就跟着绳子划到对岸了。
将铁索拉到对岸,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带动极其重的铁锁,在木棍上打了许多的孔,然后把木棒插入孔中然后转动木棍,最后才慢慢的将铁索送过去。
由于这是康熙命令架设的桥,1年时间建成并不算夸张。
泸定桥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
没有泸定桥之前,大渡河两岸运输主要依靠下游的安顺场的渡船。然而,一旦遇到阴雨或者河流涨水,渡船就必须停开。
有时候阴雨时间长达1个多月,大量货物积压在安顺场,一些货物早已腐败,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输和商业活动。
泸定桥则不受天气影响,彻底解决了运输问题。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打造铁链并不难,它修建于1706年,那时候的铸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当时面临的一些困难无非是大渡河太过于湍急,想要修建一道桥梁按照当时的建筑技术确实办不到。所以就有了用铁链连接两岸的想法。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所以先到荥经县把铁链锻造完毕以后,再运送到大渡河边。泸定桥一共有13根铁链,一根重达1.6吨,这座桥左右各两根铁链,桥面有9根铁链,每一根铁链有862到997个铁环,一共有有12164个铁环。
运到河边以后,因为河水太过湍急,基本不可能靠船只运送过去,而且船只也拉不动。所以当地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先在两岸之间架设几根粗大结实的绳索。
绳索一般很轻,所以很快就架设好了,而在绳索上面套着有数十个竹筒,岸边的人把铁链从竹筒之间穿过去,这样一来铁链就不会掉下去。
而对岸的人再合力拉动竹筒,铁链就很顺利的被拉到对岸去了。
13根沉重的铁链就按照这种巧妙的办法依次顺利的送到了对岸,之后只要将铁链的首尾两段固定好就可以了。
之后的事情就很轻松了,两岸的人只要拿着木板铺在桥梁上就行了,一座泸定桥就这样修好了。所以说很多时候只要找对了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
后来泸定桥因为历经风雨,加上战乱,所以出现了破损。1969年时就用现代锻铁技术替代了桥梁上的一些出现破损的铁链,一直到1975年,泸定桥都出现过几次铁链断裂,后经过替换修复,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的泸定桥。
其他网友观点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三米,由13根铁索链组成,下面是9根铁索做底桥,两边各两根铁索做扶手。而每根铁链上还有862到997个铁环相扣而成,整座桥算下来有12164个铁环相扣,重达41吨。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飞夺泸定桥,曾经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创建了奇迹,谱写了辉煌。 后人称赞“十三根铁索链,托起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始建于1705年的康熙年间。
在清朝那个时候,打造铁环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关键是找到大量的铁。
泸定桥在泸定县,而泸定线又没有那么多的铁,最后是在距离200多里路的荥经县打造生产的铁环,然后再运过去。
怎样保证铁环的质量呢?这可是要建在万丈滔滔河水之上,如果哪个铁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功亏一篑,出大事故。
古人也是很有方法的,从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南京城墙起,就开始实行了责任到人,谁制造谁负责,以保证高质量的完成,否则就有可能杀头。在每块城墙的砖上都铸造上打造人的名字,在每个铁环上,同样也铸造上打造人的名字,然后经过严格的监督检查,不达质量,不合标准,绝不罢休。所以这些铁环的质量都非常的高,非常过关,铁环的建造一年内就完成了。
正因为责任到人,出问题还是杀头的大罪。这样的话还有哪个铁匠敢疏忽大意,疏忽大意就是拿着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一工厂生产的降落伞,怎么也达不到100%的成功率,也就是在跳伞的时候,偶尔有的伞会张不开。最后想到的一个办法,随机拿出一个降落伞,让工厂负责人拿着这个伞从高空跳下去,最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与上面的责任到人基本是一个道理的,就是谁生产谁负责。
虽然这些铁环有40吨重,但是可以分批分次的运到200多里路远的泸定县,这不是难题。
难的是把这些铁环连起来之后,要架在100米多长的泸定河桥的两边。古人也是尝试了很多办法,因为一根铁索就有一吨多重,放在船里运的时候 因为太重,船就打翻了。水路走不通,怎么办呢?那时候又没有更先进的机械来帮助。
最后,终于想出了好办法 :
河两边是铁墩和绞盘,先将两根粗绳和两根细绳分别系在河的两岸,粗绳上绑数十个短竹筒,里面抹上润滑油,再将铁索放在竹筒里。细绳上溜人,拉动竹筒带着铁索往前走,同时对岸的人也拉动竹筒,最后达到目的。
完成底部9根铁索,和两侧各两根共4根,铁索铺设完成之后。然后又把如此重的铁索拉伸到适当的,松紧合适的长度。最后又在铁索上铺设了木板固定好。
这样就解决了两岸人民过河的问题,尤其是方便了两岸人和货物的运输。避免了原来由于河水的暴涨和阴雨天而无法运输货物,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问题。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泸定桥的建设方法非常实用,效果又好,现在建类似的桥还用这种方法呢!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古埃及的金字塔的建造,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开采到运输,长城的建造,秦始皇陵的建造,其中的哪一项都能挑战古人的极限,但是他们都克服了困难,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泸定桥的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但解决铁的供应问题、铁索的运输,铁索的过河以及如何让铁索固定等问题,真可谓是困难重重。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其他网友观点
泸定桥修建于清康熙年间,这座铁索桥从开建到完工验收用时仅一年。在如此地势险峻且施工技术落后的400年前。当时的工人凭借着双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修建工程量如此之大的铁索桥。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智慧!
泸定桥修建在四川境内的大渡河之上,泸定桥未修建以前,隔江相望的两岸百姓想要见面一般要绕行几十公里才能寻得一条小路抵达对岸,而当洪水其来临之时两岸之间彻底隔绝。根本无路可走,当时的时任四川总督有感于两岸百姓受困于大河相隔。往来交通多有不便。于是上奏朝廷修建此桥。
康熙皇帝十分关心底层百姓的民间疾苦,于是特命四川总督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建完成这座沟通两岸的铁索桥,尽早的给两岸百姓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
于是当时的工程设计师们,在仔细解读了康熙皇帝及四川总督的总体设计要求和指示后,结合泸定桥选址所在的地形地貌和地势。决定在如此险要的高山峡谷地段不适合修建常规的石拱桥,于是便决定采用铁锁连接两岸上覆木板,修建一座铁索木板桥。
铁索桥的主要受力是靠13根大铁链构成,其中4根作为两侧扶手,另外9根作为底板。而这些大铁链之间又采用小铁链进行固定,最后在底板上方铺设木板。一座结构稳定,承载力强,而自重又轻的铁索桥便修建完成。这样的设计可以说是最为经济实用持久的方案。
而13根大铁链中每根铁链的重量约为1.6吨,想要将这样的大铁链在大江之上横跨两岸。而且又没有大型机械的辅助,只能靠人力去完成,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时的工人们采用的方法可以说十分的聪明。首先选取足够长的一根长绳。将绳子的一头固定在大渡河的一岸。而绳子的另一头则放在木筏之上。用小木船从河的一边行驶到另外一边,那么绳子也就实现了横跨两岸的目的。
然后再绳子的一头连接上铁链。而在绳子的另外一端不断拉紧,由于铁链过重因此采用牲畜拉动转轴进行拉纤。就这样13根铁链一次被架设在大江之上,横跨两岸。而整座大桥修建完成用时仅一年,这与朝廷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当时工人们的辛苦工作密不可分。
其他网友观点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
中学语文教材里,这一节图文并茂的课程中,数根铁索构成的惊险的泸定桥让我们印象深刻。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主体是由13根大粗铁链组成。
桥上面两侧各两根扶手,底下是九根大铁链上铺木板,作为桥面供人过往。
这座铁打的泸定桥,桥身铁链加上两端固定的铁桩,总共用了48吨铁,十三根大铁链重21吨,平均每一根都是1.6吨。
就这样庞大数量的金属,只用了不到一年,就从冶炼到铸造,再到安装,建成了这个铁索大桥。
一般像古代这样巨大的工程,都会因地制宜,在当地置办一些必要的原料。但是泸定桥所在的甘孜泸定县地区,并不产铁,所以要一次用十几吨的铁,还是很考验大清的调度能力的。
于是工匠就在离泸定县不远的荥经县开挖铁矿,炼石成铁,然后浇铸锻造,做成环环相扣的大铁索。我们都知道,横跨大渡河两岸的大铁索,容不得一点瑕疵,如果哪一环坏了,那么一整条索链也就报废了,如何保证链条的质量呢?
大清朝借鉴了明朝修城砖的办法,在每一个铁索环上,都镌刻了工匠的名字和炉号,这样一旦出了问题,就能按图索骥,找到责任人。
正是在这种严谨的态度下,大清朝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将铁索打造好,并架设成桥。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观点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很多人想不到,当初红军勇士浴血奋战夺取的泸定桥,居然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当初工匠建桥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印象中,我国古代的桥大多数都是石头造的,但著名的泸定桥却是铁链制作的,这一点毛主席已经告诉大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座铁索桥的主要技术参数:
长103.67米,宽3米;铁链13根,其中两边桥栏各有铁链2根,桥面有铁链9根;每根铁链有铁环862至997个不等,总共有铁环12164个;全桥铁件总重40多吨,其中铁链总重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用于固定铁链的卧龙桩、地龙桩用铁量20多吨。
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冶铁水平,炼出40多吨铁当然不在话下,打造这些铁链的工艺也不算特别复杂,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横空架设这样一座铁索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大渡河上,大渡河宽近百米,水流湍急,架设浮桥都十分困难,何况是一座异常沉重的铁索桥,这就要依靠我国古代工匠们的超强智慧了。
泸定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全部都是铁索,这些铁索每一根的重量就高达1.6吨,十分沉重,如何才能把沉重的铁索运输到河流对岸?一开始,工匠们尝试用舟船运输铁索过河,但这些铁索实在太过沉重,舟船根本拉不动,最后他们采取了“索渡原理”,先把粗竹索系在河两岸,竹索的两端有一个高度差,然后在竹索上串上几十个短竹筒,再将铁索分段系在这些竹筒上,最后从高往低拉动竹索,铁索就顺着竹索被拉动到对岸了。
完成铁索输送难题后,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铁索的固定。
铁索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如果固定不好,就可能桥毁人亡,带来灾难。工匠们为了固定铁链,在桥的两端开挖了很深的桩井,在井底使用大量生铁浇筑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的地龙桩,然后利用绞盘,把全部铁索绞缠到地龙桩上,最后使用坚固的石头砌成桥台,用于保护地桩。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一座总重达40多吨的铁索桥,不啻一个工程奇迹,依靠的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这座凝聚了智慧的铁索桥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