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杜甫的生平简历30字(杜甫的生平简历介绍)

杜甫的生平简历?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唐朝诗人杜甫的资料?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中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出生北方大士族,家境优越,因此生活比较富足,自幼很顽皮,但也非常好学,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公元731年,杜甫十九岁,出游郇瑕,次年又漫游吴越。数年后回到故乡参加“乡贡”,后又到了洛阳,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最终都没有考上。

  杜甫在洛阳的时候与李白相遇,二人相见恨晚,一起度过了一段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的日子,分别后回到了长安。杜甫一生心系祖国,忧国忧民,但随着唐玄宗统治越来越腐败,而他的仕途也一直不顺,使得生活逐渐陷入贫困之中,他的小儿子是被饿死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更是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与李白一样,杜甫的一生坎坷曲折,幼时虽生活富庶,但中晚年穷困潦倒,他心怀天下,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仕途不顺。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才令杜甫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沉郁顿挫,诗词风格多样,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反应了社会矛盾与百姓疾苦,对中国的诗歌有着非常深远的发展。

  公元778年,杜甫思乡心切,想要乘舟回乡,但一路颠簸异常,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男,汉族,公元712年2月生,公元770年去世,终年58岁。河南巩县人,被誉为“诗圣”。

历任唐朝左拾遗,唐朝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开始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时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最后期是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漂泊于湖北和湖南。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是个标准的官二代,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生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一生坎坷的杜甫,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读书壮游阶段(712-745)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一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

困居长安阶段(746-755)

746年,杜甫先在长安应试,由于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野无遗贤”,使应试者全部落选。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生活。直到755年,杜甫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一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被捕、为官阶段(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后来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写成《月夜》、《哀王孙》、《春望》、《哀江头》、《悲青坂》等诗。后来他冒险逃出长安,潜逃到陕西凤翔行在,做左拾遗(从八品上)。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陈词,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

西南漂泊阶段(759-770)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去秦州,后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768年,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杜甫代表作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经历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的生平简介如下: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大诗人。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达了理想的抱负和预期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它表达了他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许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生之苦和政治动荡,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随着唐玄宗政治的不断腐败,他的生活日益陷入贫困和失望中,一直颠沛流离地生活。中。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的京兆杜氏,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是显赫的杜氏家族。杜甫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所以过着少爷的生活,自小喜欢学习,七岁就能作诗,少年时期的杜甫一直在游历多地。 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相约同游,在天宝四年,杜甫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每日谈诗论文,切磋琢磨。告别李白后,杜甫回到长安,开始应试但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 在长安10年,都没有考中。755年,杜甫的《大礼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让他待在集贤院。11月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杜甫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但杜甫后来救房琯。 使得唐肃宗不再重用他,被贬到华州。758年,杜甫对当朝时政失望透顶,最后决心离开官场,开始四处漂泊的生活,期间,杜甫的大量诗篇写成,770年杜甫一直在江中小舟上度过。 想要回到家乡的杜甫遭遇江水暴涨,被困江边,得到耒阳县令的救助,一心想北上的杜甫后来在江中小舟上去世,年终59岁。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更是文化世家,先祖杜预是西晋赫赫有名的大将,曾在平定东吴的战役中立下过战功,更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之一。其祖父杜审言官职为膳部员外郎,也是初唐最著名的诗人,初唐律诗的奠基者之一。其父杜闲曾在山东任兖州司马之职。杜甫自幼便深得祖辈的文化熏陶,因此,他的文学因子,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期间,加上家中颇为富足,生活无忧无虑。他常常和一些文人墨客吟诗对唱,也曾四处漫游,游览世间美妙景观,赏尽异乡的山山水水,也度过了人生中最潇洒浪漫的一段时光。

随着天宝年间李林甫为宰相,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政局混乱,杜甫也渐渐体会到广大百姓的水深火热,忧国忧民的品格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砺。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也开始了人生的流亡经历,在历经磨难后,他辗转来到蜀中,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居住。后来唐军击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在云安做短暂的滞留后,迁往夔州。随后他有出三峡、过江陵,抵达岳阳。

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一直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之间,而且大多都是在船上度过,在公元770年冬,一代诗人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