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民歌原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朝乐府民歌几乎全是五言四句的情歌(指现在能见到的)。其中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为代表。《子夜歌》产生于晋代,发展到萧梁时代,把八个五言四句的短篇情歌联接起来,就形成了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篇情歌——《西洲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洲曲》又是集南朝乐府民歌之大成者。
延伸阅读
名词解释《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代表两汉时期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民歌
与汉赋体裁截然相反的,则是民歌,它反映了社会现实情况,类似于民间流传的歌谣,或者反映现实生活,或者讽刺贵族阶级,表达了人民爱憎的思想感情。与汉赋堆砌辞藻、文字艰深难懂相比,民歌具有通俗易懂,情调清新真挚的特点。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一个专管音乐的“乐府”机构,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的工作,乐府主要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间歌谣。
朝廷典礼时所用的乐章主要是由文人所创作的,而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那些从民间搜集来的歌谣,后经人整理,这些歌谣被称为《乐府民歌》(亦称《乐府诗集》)。
《乐府民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汉代《乐府民歌》的佳作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羽林郎》、《十五从军征》、《上邪》等等。
汉代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而且,五言诗也是在汉代产生的,比如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都是整齐的五言诗。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的作品。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诗歌的主要形式。